仇英《溪山楼阁图》赏析(二)
来源: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作者:文人画苑 浏览量:186 日期:10-27
仇英《溪山楼阁图》赏析(二)
蔡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现在赏析的这幅仇英《溪山楼阁图》,曾被国家某著名博物馆专家“判处死刑”。现征得该画藏家同意,特发表蔡斯先生的这篇赏析文章,供读者辨析、参考。)
仇英实为一个画坛多面手,山水、人物、花卉、界画,仕女无所不能,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而且山水,尤其是细笔青绿山水最为出色。青绿山水是较早被确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代李思训父子继承六朝、随代以来山水画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借鉴前人“情缘为质,金碧为致”的“金碧山水”画。但是明未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董其昌却认为李家父子山水有雕凿之迹而士气不足,因而将其列为“北宗”之祖。董论一出,不少文人画家都鄙薄青绿山水,经宋元“三赵”(赵伯驹、赵伯驌、赵孟頫)弘扬,已有新的气象。这一点连董其昌也不得不承认,他说“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赵伯驌,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又称赞说:“赵令穰(赵伯驹)、承旨(赵孟頫)三家合力,虽妍而不甜”。元初大文人画家赵孟頫涉及青绿山水并推出《青郊饮马图》之类的青绿画力作,这本身就意味着青绿一派的变化。所谓“研而不甜”,是指精工细笔之中参入了文人所崇尚的简拙雅逸的美学趣味。正因为如此,元、明两代文人画坛的领袖人物黄公望、文征明、董其昌不反对赵孟頫,而且对赵伯驹也推崇备至,文征明称赵伯驹的青绿山水“慎重整密,自然是大家体段,无一豪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赵伯驹)如山中之昆仑”。文征明本人充满浓郁“书卷气”的工整清丽的“小青绿”山水,正是从赵孟頫以至赵伯驹画法变化而来的。仇英是一位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者,形成自家风格的大家。他的山水师承周臣的院体,直追元宋唐等前代青绿山水大师。清吴升《大观录》评他的《玉洞仙源图》:“近仿欧波(赵孟頫),得其轻清之致;远追摩诘(王维),仍多沉着之笔。而人物师李龙眠(公麟),尤能须眉变换,殆有古必参,无体不化矣”。 其实早在明代张丑也有类似的评价,他在,《清河书画舫》说他的《湖上仙山图》:“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合之,种种臻妙”。“深入千里(赵伯驹)、希远(赵伯驌)、松雪(赵孟頫)诸老之室,而直接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派”。仇英用必生精力,深探青绿山水之精微,深得青绿山水之精妙,同时又不拘于一路画风,广集博采,为我所用。他有如此宽阔之视野和博大恢宏之气度,实为难得。这与他的经历,所处的位置和人脉交际范围不无关系。他来自民间,出身卑微,他一生始终是以民间艺人和职业画家的方式从事艺术活动。他没有也不可能将自己仅限定在以“书画自娱”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圈子中,而能以坦荡之心态师前代和同代名家之迹,画古人之际,取同代画家之精华。同时,还因受当时周臣、文征明、项元汴等文人名流的器重和熏陶,眼光不俗;能从王维,赵孟頫以至文征明诸多文人画家艺术而取其“士气”,是自身艺术超越一般民间画工的境界;而能满足士大夫优雅口味,从而避免了入学青绿者“只得工而不能得其雅”的流弊。由此可见,仇英实为一个能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从而形成自家风格的大家。(未完待续)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感召下,不少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一头扑向社会经济大潮。文博战线各路专家在宣传舆论“收藏一夜暴富”的鼓噪下,争相下海捞金。在这一检验人性、学识的潮流实践中,“鉴宝”这一技术活便成了检验专家人性、学识的试金石。在一次的鉴宝活动中,仇英《溪山楼阁图》的收藏者,小心翼翼的拿着此图,去拜望从大都市国家某博物馆“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鉴定。当藏家刚打开此画,专家瞟了一眼,便迅速说:“假画”、“复印件”。收藏者问:“若是复印件,那就该有原件”?“我收藏的这件,可能是存世两件原件之一”,“并且此件可能是故宫相同两件藏品之一”。此刻,该专家已显现出极不耐烦情绪,是否有“小小草民竟敢挑战专家权威”想法?便咆哮道:“故宫藏品怎么可能到你手里”?!“我要报警了!”说着,还真的做个伸手拿座机话筒的动作。当手伸出接近座机听筒时,便停了下来。该收藏者见专家发怒,本抱着利用这次机会向专家学习、探讨些知识,不料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自己袋中的另外两幅也无心鉴定了,只好怏怏离去。
编辑:收藏狗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